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。
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
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(京ICP040090)
今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的最后一年,也是“嘉留一”开工十周年。从东海沿岸开始,共有41台华龙一号机组投入运行,其建设已获得国内外认可。这是世界上获批运行和建设最多的第三代核电技术模式。 “华龙一”不仅是中国核电事业独特创新的重大成果,也是象征中国核电在世界范围内拓展的一张“国家名片”,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。坚持自主创新 2021年1月30日,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产全球首座“华龙池”核电站开始商业运行,标志着我国在第三代核技术领域进入全球前列,实现了从接班人到核技术竞争的历史性跨越。我国核工业起步较晚。它长期依靠学习、采用、吸收外国经验,基本功始终受制于人。 “我们从一开始就‘两条腿走路’来建立中国的自主核电能力,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,不断推动自主核技术的发展。”中国原子能公司华龙一号副总设计师刘长文说。始终坚持独特的技术创新是华龙池成功的关键。从“国家荣耀”秦山核电站开始,中国核工业人就怀揣着“核工业”的理想。拥有完全自主的核技术”,并基于30多年核科学研究设计、建设和管理经验,吸取世界各地核事故的教训,最终组装了177个核反应堆堆芯,形成了集主被动安全系统于一体的100万千瓦“华龙”第三代核电技术一号。双层安全壳、大型飞机防撞技术等多项重要技术改进。中国核研究设计院为华龙一号建有60米高的试验台,在用电的情况下,非能动系统将反应堆堆芯的余热带走,确保华龙一号在发生海啸等极端灾害时的安全。可以用来检查是否可行。华龙一号首任高级操作员林震表示:“被动主要是用来应对事故情况,反应堆可以利用被动在研发方面,中核集团通过自主创新,完全掌握了“华龙一号”整套设计技术和主要核心技术,并进行了大量针对性的验证试验,充分验证了新技术和设计改进的可靠性和创造性水平,形成了完整的标准体系。 建立了由2044项国家和国际标准组成的完整体系的知识产权,其中包括700多项国家专利、65多项国际专利和125项软件著作权。数字核电站的建设打造了我国首个自主核软件系统。装备方面,反应堆压力容器、蒸汽发生器等关键设备实现自主化、国产化d、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显着提高。我国核反应堆工程设备首次国产化率达到88%。 %。技术研发难,工程建设也难。建造第一座反应堆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,一切都必须通过探索来进行。 “90年代初期,建设核电站所需的主要设备,大到压力容器,小到电缆、螺丝等小东西,都需要从国外进口。目前,华龙一号的核心设备和主要材料都是国产的,我们自己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。”产业链供应商说。在大规模建设之前,“自从全球第一座华龙一号反应堆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进入商业运行以来,华龙一号的核心设备和主要材料都是国产的,我们自己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。” 其运行一直安全、稳定、高效。”u靖安,中核集团福清核电厂3号机组副厂长。世界第一座核反应堆华龙一号已连续安全运行1000多天。示范工程两台机组已连续两年保持“不间断”运行,累计发电量近650亿千瓦时。该工程为国家优质工程。它获得了金牌。优异的运行性能,充分展现了我国自主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安全性和进步性。如今的华龙一号已从“首堆攻击”走向“一体建设”。以技术不断优化为支撑,以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为动力,中核集团持续创新,驱动“华龙一号”向更安全、更经济、更智能的目标迈进。今年1月1日,漳州核电1号机组“十四五”重大建设项目中核发电厂顺利进入商业运行,“华龙一号”综合建设取得重大进展,为实现“双碳”目标增添“核能”。漳州核电站是华龙一号全面建设的起点,也是全球最大的华龙一号核电基地。该项目规定建设六座“华龙池”核电站。漳州市核电调试管理局副局长宋萌萌表示:“团队与华龙一号一起成长,我们提取整理了以往的调试数据,反复优化了模拟设备,支撑了设备从‘调试’到‘调优’的一切,我们是安全的、高质量的。在这个过程中”必须不断克服诸多技术和设备挑战。同时,通过“华龙一号”型号的研发,我国在自主研发、设计、安装施工、采购调试等领域拥有丰富的人才,形成了10万人以上的核能相关技术人员队伍。走进国际舞台 2015年8月,首个集装箱福清5号开工三个月后,巴基斯坦卡拉奇外海首座海上华龙一号反应堆K2机组开始浇筑混凝土,标志着中国自主第三代核电发电技术首次跨越重洋,在国外扎根。从K2机组到K3机组,中巴工程师共同努力,克服极端天气条件和其他挑战。最终,两台华龙一号机组顺利建造并投入使用连接电网发电,供应巴基斯坦近三分之一的电力供应。权力差距。在更广阔的范围内,“华龙一号”以其优异的安全性、经济性和重复性,走进了更多人的视线。目前,“华龙池”是国际市场上最受认可的三代核型号之一。已与巴基斯坦、阿根廷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成合作意向,成为代表中国核能全球拓展的一张“国家名片”。每台华龙一号机组每年发电量超过100亿千瓦时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,为世界源源不断地供应绿色电力。 “全球化”的背后,是产业链的紧密配合和有力支撑。核能发电是迄今为止最复杂的能源系统,汇集了众多尖端技术覆盖整个核产业链和重大装备制造行业。这是反映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。 “华龙一”的研究和建设涉及多个部门,涉及的接口和管理关系非常复杂。中核集团内部产业链不同环节的20余家成员单位,各自肩负着“华龙一号”的核心重要任务。 75家高校、科研院所和国内设备制造商共同参与“华融池”技术的研发。中国原子能公司与14个国际组织和科研院所合作,共同完成179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试验验证工作。 5400多家设备制造商携手制造供应60000多台套设备ent. 165公里管道、2200公里电缆、数千名研发设计团队、近20万人参与工程建设……这是一个创意超级工程,是一张凝聚着国内外核工业人士心血和汗水的辉煌“国家名片”,是国内核工业开放合作的典范。 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作者:齐辉)